进入10月份之后,我省迎来降温,昼夜温差较大。根据往年疾病的流行态势,福建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要重点注意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水痘、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做好健康防护措施。
新冠病毒感染预防:新冠疫情自2020年被发现以来,经历了包括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不同毒株的变异流行过程。据WHO公布的监测信息,新冠毒株仍在不断变异过程中,新发病例在全球处于周期性波动流行中。目前,我省新冠疫情总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散发,但社区人群仍有被传染的风险。
日常主要防护措施: 根据2023年7月25日《近期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推荐高龄老年人、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建议公众,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佩戴好N95口罩及时就医。
流行性感冒预防: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大多为自限性。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众多,易发生突变或重配,造成其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的流感活动水平上升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亚型所致,学校、幼托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流感暴发疫情。
日常主要防护措施: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医务人员儿童等高风险人群;出门要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室内公共场所尽可能的戴口罩,回家及时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礼仪,咳嗽、咳痰用纸巾捂住口鼻;做好室内勤通风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约2~8日,临床以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容易引起养老院、月子中心、儿科病房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聚集场所的暴发流行。
日常主要防护措施: 目前正值流行季,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遵守呼吸卫生礼仪,注意手卫生。
水痘预防: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损害的一种自限性疾病,秋季高发,多见于儿童,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可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破溃的疱疹液而感染,传染性很强。该病起病较急,前驱期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随后出现周身性斑丘疹、疱疹、痂疹,呈向心性分布,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病毒可能会长期潜伏于神经节中,多年后复发出现带状疱疹。
日常主要防护措施: 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结痂为止;加强学校、幼托机构等公共场所消毒、通风换气,尤其私人物品不混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戴好口罩;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支原体肺炎预防: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人类肺部急性炎症,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多见于青少年高发。一般以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多发于秋冬时节。
日常主要防护措施: 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应注意呼吸道隔离,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喝温水,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多开展户外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以改善呼吸功能。
诺如病毒感染预防:诺如病毒属于杯状RNA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该病潜伏期为12-72小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该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引起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胃肠炎暴发流行。
日常主要防护措施: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做好学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查因等工作;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加强厨工、保育员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做好环境清洁消毒;科学规范处理呕吐物;开展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