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政策,7月13日,我院骨伤科王水桥主任中医师、针灸推拿康复科戚泽飞副主任中医师来到小金县中藏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王水桥主任中医师帮扶记
中藏医院是一家处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二级乙等民族医院,医护人员紧缺,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与上虞有较大差距。
王水桥主任中医师能很快适应当地环境,克服诸多不便和困难,全方位了解医院情况,全身心投入诊疗工作,踏实勤勉,苦干巧干,支医工作有 “有热度、有态度、有温度”,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触类旁通涉及其他多专科领域,既为中藏医院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也切实给更多小金百姓带去了健康福音。
一、悉心钻研,努力成为各科治疗多面手
小金县中藏医院无骨伤科,手术室还在建设中,没有手术可以开展,这让拿惯手术刀的王医师一时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但他相信一定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对医院整体情况的了解,提出以中藏医院具有优势的针灸康复科为基础依托,建立中医骨伤科的设想,并通过与就诊百姓、科室同事、医院领导攀谈和交流,了解到当地老百姓信任中医药治疗,在指导骨伤科建设的同时,开始把脉问诊,运用望闻问切的中医疗法开展诊疗。
从最初为医院职工开方诊治,到接待络绎不绝从全县、各地赶来的百姓,从起先诊治骨伤科,到涉及内科、妇科、精神科等各科,每个上午都要接诊十几个不同科室的病人。
三个月间,共开中药处方300余张,另外,还开展了石膏固定、清创、关节穿刺等基本技能,为该院开创了多个“第一次”。
二、耐心诊治,尽力为小金更多人民群众解除病痛
小金县城海拔2300多米,各乡镇山高路险、气候干燥,有的老百姓常年累月在山上劳作,膝关节病高发。初到小金,前来就诊的既有汉族百姓,也有藏族、羌族同胞,问诊时患者都用四川话、藏语、羌族等语言交谈,需本地医护人员翻译才能了解大概,但王医师耐心倾听、逐个治疗,还试着学用当地方言与病人交流,看病速度日益加快。
小金中藏医院收治的骨、关节、软组织损伤病人相对较多,一般病人都是腰痛、膝关节疼痛,他根据病人的不同体征,对症下药,在开中药的同时,结合关节穿刺技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逐渐打开了骨伤科局面。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王医师还了解到中藏医院的一位副院长,长期失眠,达15年以上,访遍四川各地名医均无效,他主动请缨,对病情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投入5剂中药,服完中药后的第5天,该副院长就跑来感谢王医师,他说:“近20年来从来没睡得这么香,而且能整夜入眠了。”
王医师陆续接诊了更多的失眠患者,一位中藏医院的护士,失眠多年伴有月经不调,经过5帖中药口服,失眠好了,经期淋漓不尽停止了,自此,妇科病人也接踵而至,其中不乏成都各大医院就诊不愈的患者,还有一些胃痛、腹胀患者,给予中药治疗效果也特别好。
小金县地域面积五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仅8万,可谓地广人稀,老百姓往返县城看病不容易,往往“小病扛、大病躺”。
面对百姓就医困难和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渴求,7月26日上午,不顾泥石流和飞石危险,王医师和上虞医疗扶贫小组的其他3名专家一起,赴八角乡八角沟村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进行扶贫义诊,受到当地村民的极大欢迎。王医师充当了全科医生的角色,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等疾病,认真诊治,耐心解答。整个义诊活动持续约4个小时,放弃中饭时间,服务近200人次,一直到下午2点多才结束。
不忘行医初心,真心付出,王水桥主任中医师始终牢记家乡卫计局及医院领导的希望和寄托,牢记肩负使命,为小金人民的健康尽最大的帮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