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草木茂盛,蜱虫也进入繁殖高峰期,人们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出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患者。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痛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携带病毒的蜱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 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血液中特异性抗体可持续数年。在本病流行地区,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患者的医护、陪伴和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未进行规范防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如何防蜱虫?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野外活动结束后、进入室内前,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自身、儿童的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 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
蜱虫叮咬后怎么处理
如有蜱叮咬,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取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里,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同时,密切观察14天内有无发热及其他症状,如出现相关症状应迅速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叮咬史。
居家感染防控:切断传播链条
科学隔离与规范处置:将患者安置在单独房间进行隔离,严禁共用个人物品,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处理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时,需严格佩戴一次性手套,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扩散。
强化接触防护措施:家属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手部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并同步擦拭手机、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减少病菌残留与传播。
及时送医与转诊防护:若患者出现出血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呼叫急救,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切勿居家照护。在转诊过程中,需严格落实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如使用专用转运工具、医护人员穿戴防护装备等,避免病毒在转运途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