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 > 健康教育
医疗信息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特聘专家介绍
重点学科、专科
中医药政策
养生保健
医疗设备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街道大元路66号
 
健康教育
糖尿病基础知识3
【字体: 】【2019-05-21】 【作者/来源 上虞中医院】 【关 闭
 

 

  1.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增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夜间降糖药物用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和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2)黎明现象: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足以抵抗晨起不断升高的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导致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特点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空腹高血糖;(3)苏木杰(Somogyi)效应:各种原因导致的夜间低血糖,机体为了调整血糖,便产生了大量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使空腹血糖升高,就是低血糖以后的高血糖反应。一般是0∶00~3∶00左右血糖低,空腹血糖升高。

 

  1. 什么是苏木杰现象?

20世纪30年代,苏木杰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简单讲就是低血糖出现后身体动员各种激素以升高血糖自我保护。如果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可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临床主要表现为:①经常晨起感觉头痛、恶心;②经常发生夜间低血糖;③患者体质消瘦,糖类摄入又过少;④尿常规检查,尿糖和尿酮体波动幅度大;⑤胰岛素用量加大后,早餐前高血糖反而得不到控制。如若患者出现以上临床表现即应该警惕苏木杰现象,应加测夜间血糖。

 

  1. 什么是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夜间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于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黎明现象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应该注意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前面提到的苏木杰现象)等。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持续监测血糖,也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1.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特性和机体自身的代谢状态。食物的特性是指其物质构成、食用状态、进食食物的总量以及饮食结构的安排。比如不少患者喜欢吃泡饭、粥和烂糊面等食物,这类食物不仅能够在胃肠道内快速消化吸收,且自身含有丰富的淀粉,能够分解成大量的葡萄糖,如若同时进食过多,就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高血糖。或是有的患者只吃肉菜不吃饭,同样会引起餐后血糖的升高。胰岛素为调节糖类能量储备及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延迟,在进食后10~30分钟,早期的胰岛素分泌高峰缺乏,或分泌高峰延迟到餐后3小时,与食物来源的糖分吸收时间不一致,不能及时把吸收的葡萄糖处理掉,导致血糖餐后血糖升高。另外胰高血糖素在餐后不恰当的分泌增多、情绪波动、餐后是否运动、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及有效执行等很多因素都会对餐后血糖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怎么分泌的?

胰岛素分泌可以分为基础和刺激两种状态。葡萄糖是刺激人体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因素。正常人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如果以胰岛素血浓度做成图的纵坐标,时间作为横坐标时,做成的曲线呈双峰曲线,就像骆驼背上的2个驼峰。2个驼峰就代表胰岛素分泌的2个时相。血糖正常者在注射25g葡萄糖后,早期分泌高峰(第一时相)出现在注射后的0~10分钟,在血糖大于5.6 mmol/l时即可出现,是公认的较好的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胰岛素的生理意义在于可以迅速抑制血糖的升高,它有很高的峰值,可达250~300 mU/L,但只持续数分钟。接着在随后的90分钟逐渐形成第二个高峰(第二时相),由于血糖水平在第二时相有所下降,因此,第二时相高峰相对低平一些。在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消失,常低于50 mU/L,由于第一时相异常导致血糖升高,使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且分泌峰值时间向后推移。随着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第二时相可无峰值出现,最后基础分泌也逐渐消失。

 

  1.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使得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可造成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长期高血糖、高血脂(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1. 什么是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状态,主要标准为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而空腹血糖6.1~6.9 mmol/L。空腹血糖受损是从正常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后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在这阶段患者如果注意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部分人群血糖有可能逐渐变为正常,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因此,在体检中如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应定期检测血糖。

 

  1. 什么是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减低)?

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前期状态,主要标准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1 mmol/L。空腹血糖可<6.1 mmol/L,或≥6.1 mmol/L但<7.0 mmol/L。糖耐量异常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应该定期监测血糖,进行包括生活方式改进在内的干预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药物干预治疗,国外有的医生使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糖耐量异常的患者。

 

  1. 使用干预糖耐量异常以预防糖尿病的方法有效吗?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定期随访及定期检查血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给予糖耐量异常患者适当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生活方式干预是最经济和有效的干预手段。干预包括推荐患者摄入低脂饮食,坚持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使体重减轻等措施。此种生活方式干预3年后可使糖耐量减低,使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此外药物干预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干预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也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

 

  1. 早期诊断糖尿病有什么好处呢?

由于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增加,糖尿病相关的疾病和死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社会为糖尿病的直接和间接花费巨大。糖尿病前期使个体糖尿病的绝对风险增加了3~10倍,某些种族的危险性更高。在糖尿病前期的部分患者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到达糖尿病阶段则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外周血管病)和微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微量白蛋白尿)。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延缓和防治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国家经济负担。